相关服务: 岛津Shimazu安捷伦SciexAB Sciex沃特世液相气相液质ThermoAgilentWaters质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共计223项!2024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公示

发布时间:2025/10/29 点击次数:5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深化科技评价改革”。
 
  依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和《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联合设立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奖励在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承办机构为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
 
  日前,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及其余的7大学会共同发布《2024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公示》,现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10个工作日,公示时间:2025年10月22日至11月4日。
 
  2024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经奖励委员会终审,产生科技进步奖159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54项、二等奖101项;科技进步奖(找矿奖)14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青年科技奖50项。
 
  在公示期内,对成果完成单位或主要完成人名次排列、成果实质性问题(指推荐书填写内容与事实不符)有异议的,可向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
 
2024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
 
(各等级内排名不分先后)
 
  一、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共159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54项、二等奖101项)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推荐单位

专业评审组

特等奖(4项)

1

深部探测技术创新与重大发现

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董树文、王学求、黄大年、魏文博、李秋生、陈群策、张怀、王登红、陈宣华、龙长兴、李宏、徐学纯、张岳桥、李建华、陈郑辉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2

双金属机械复合海底管道设计、制造和安装关键技术及应用

清华大学、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

王法承、张建民、许文兵、王会峰、何宁、郎一鸣、夏正文、方成、倪安辰、杨璐、何杨、朱振兴、李斌、李宿莽、蔡昊宸

中国海洋学会深海技术分会

海洋组

3

新一代国家重力基准网及应用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61540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61363部队、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中国人民解放军61365部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孙中苗、秘金钟、翟振和、柯宝贵、管斌、胡敏章、李琦、刘站科、邱雪峰、杨亚斌、邢乐林、舒晴、王夏莉、蒋涛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测绘组

4

国产L波段干涉SAR卫星数据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国遥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国测星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唐新明、李涛、葛大庆、廖明生、张祥、周晓青、张磊、陶明亮、禄競、张雪飞、高延东、马广迪、董杰、李坛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测绘组

一等奖(54项)

5

基于自然生态的城市群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清华大学、延边大学、中节能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方创琳、张晓玲、鲍超、张兵、田志强、朱卫红、杜云艳、李广东、马海涛、徐明、王振波、孙思奥、杜林峰、裴福云

中国土地学会规划分会

土地组

6

城镇人地耦合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燕山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中建一局集团第五建筑有限公司

李效顺、胡振琪、刘希朝、程昌秀、渠俊峰、马伟波、张川、 李永峰、常江、覃烨、李鑫、杨俊、张轲、耿艺伟

江苏省土地学会

土地组

7

煤矿区土地生态损伤多尺度协同动态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及应用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杨文府、李晶、张合兵、刘湘南、汪雯雯、张小伟、赵艳玲、邓强、吴伶、王世东、张文凯、唐伟、张宇飞、刘美玲、曾玲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

土地组

8

基于NbS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设计技术及本土化实践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自然资源部土地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周妍、王金满、陈妍、冯宇、应凌霄、郑杰炳、张丽佳、翟紫含、张成鹏、杨崇曜、周旭、严有龙、苏香燕、高岩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自然资源部土地科技创新中心)

土地组

9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管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然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胡守庚、龙花楼、朱繁、陈万旭、童陆亿、卢静、瞿诗进、张绪冰、高梦一、叶逸雯、李江风、卓成刚、杨剩富、吴思、周金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土地组

10

国土调查云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湖南省第二测绘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李琪、刘晓瑜、肖海、冯文利、宋海荣、张嘉、高莉、吴海平、赵园春、朱国华、曾巍、杨凯、王亚琴、康路、战鹰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土地组

11

“双评价”关键技术及国土空间规划应用示范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贾克敬、张辉、张虹鸥、乐霖泽、徐卫华、顾鹏程、张小桐、李升发、孔令桥、杨楠、黄九明、陈伟莲、赵成双苹、李亚南、李小磊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土地组

12

自然资源资产数智化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汇达城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国土空间大数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

朱道林、张慎、王秋红、杨红、张磊、牛锐、高扬、张立新、顾进、王健、张倩、戴小平、王景景、彭清宇、王丽洁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土地组

13

华北-扬子板块边界多期裂解-聚合过程中重大地质事件与复合造山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刘福来、刘建辉、许王、田忠华、王舫、刘平华、蔡佳、王伟、王慧宁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地质矿产组

14

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过程与定量评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赵鹏大、翟裕生、莫宣学、邓晋福、陈永清、刘家军、董国臣、张寿庭、李胜荣、罗照华、孙祥、王建平、彭润民、王银宏、刘翠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15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俯冲碰撞与成矿作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四川省综合地质调查研究所、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

唐菊兴、宋扬、王立强、张焕彬、王根厚、刘治博、王明、李威、袁振国、李宝龙、陈伟、王楠、李志军、王勤、夏宏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地质矿产组

16

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大规模成矿作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特种技术勘探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一六一煤田地质勘探队、中陕核工业集团二一四大队有限公司、吉林大学

金若时、苗培森、俞礽安、李建国、汤超、韩效忠、冯晓曦、李效广、程银行、奥琮、魏学斌、赵正威、王朋、孙章庆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地质矿产组

17

重大工程选址岩体结构动力学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工程大学

祁生文、张世殊、尚彦军、刘春玲、郑博文、刁玉杰、郭松峰、邹宇、冉从彦、黄晓林、李永超、金超、罗光明、梁宁、马丽娜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18

海相“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勘查理论技术创新与找矿突破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四川恒成钾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四川省地质矿产(集团)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大学

张永生、邢恩袁、郑绵平、苏克露、桂宝玲、仲佳爱、左璠璠、牛新生、苏奎、商雯君、王宁军、慎国强、彭渊、纪德宝、杨凯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19

我国南部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山大学

李学杰、杨楚鹏、姚永坚、高红芳、陈泓君、张江勇、罗伟东、徐子英、汪俊、孙美静、聂鑫、李涛、温明明、张宝金、廖杰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地质矿产组

20

地空电磁探测技术创新及其在矿产和工程勘查中的应用

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川中水成勘院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

王绪本、于生宝、徐正宣、方慧、何兰芳、胡清龙、高嵩、赵思为、周海根、邓飞、黎东升、高卫东、欧鸥、张赛民、薛世虎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21

华南陆内成矿系统与矿集区三维探测:创新与突破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安徽省地质调查与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2地质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吕庆田、倪培、王孝磊、周涛发、丁兴、陆三明、高剑峰、李春麟、赵正、严加永、范飞鹏、范裕、李洁、邢光福、杨前国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地质矿产组

22

古特提斯阶段斑岩铜矿的形成与保存机制及勘查示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东华理工大学、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云南迪庆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

杨志明、冷成彪、余海军、冯兴隆、曹康、吴练荣、张兴春、李炜恺、田振东、陈喜连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23

中国东部岩浆热液型铁矿床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南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调查院、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安徽省地质调查与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胡浩、文广、曾丽平、苏治坤、高明波、于炳飞、吴昌雄、马连新、刘沙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矿产组

24

四川盆地复杂类型页岩气藏勘探关键技术突破与规模应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翟常博、叶欣、路熙、聂海宽、郑勇、黄志文、杨圣贤、郭静怡、蒋尔梁、蔡久杰、李宁、赵梦云、陈凯、黄鑫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25

土壤地下水有机污染原位微扰动探测技术与应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苏州观复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张敏、韩占涛、刘成龙、张树才、宁卓、白雪山、徐铁兵、骆乾坤、张泽鹏、何泽、杨帅、张巍、田西昭、王春辉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地质矿产组

26

黄河上游高寒脆弱区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

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许向宁、向国萍、雷泞菲、钱进、孟莹、何丽、刘涛、张麓尔、张丹丹、何政伟、周媛、熊西、陈志皎、张波、张超

四川省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27

西南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防治与资源生态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重庆大学、重庆华地资环科技有限公司

马磊、李满意、朱星、白波、朱冬雪、王志一、刘莉、卢小海、司洪涛、李少华、李成、葛彬彬、彭小东、张华莲、毛铮

重庆市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28

采煤沉陷区交通工程地质灾害防控关键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徐能雄、武雄、王海、秦严、曹晓毅、范晓江、张彬、梅钢、刘丽楠、秦佳玉、穆文平、刘小平、缪澄宇、韩文斌、郭禹希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29

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张鸣之、马娟、韩冰、赵文祎、黄喆、邓李政、刘昕曜、杨强、李扬、葛华、田原、刘港、连志鹏、郭伟、吴波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地质矿产组

30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关键技术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长安大学、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综合地质调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

李滨、殷跃平、高杨、朱赛楠、万佳威、刘晓杰、肖金城、王晨辉、陈福振、张仕林、王猛、李军、邢爱国、杨成生、刘见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地质矿产组

31

风化残积型高岭土深度提纯与高值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高岭土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江苏旌凯中科超导高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省地质局湛江地质调查中心

吕国诚、冯杰、周熠、刘敏、于海军、任子杰、李青、廖立兵、马仲英、韩雪、于雪莲、刘昊、刘梦、王丽娟、刘鑫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32

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关键技术与应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河南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陈仁义、李厚民、陈其慎、丁建华、赵汀、张照志、毕珉烽、鞠建华、乔春磊、邓颂平、韩征、吴尚昆、陈丛林、余金杰、李洪英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地矿经济组

33

矿产资源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创新与应用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陈甲斌、冯丹丹、葛建平、李维明、霍文敏、黄培培、陈志华、左更、冯聪、聂宾汗、刘超、杜少荣、陈子微、丁晗、黄书飞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地矿经济组

34

耕地用途一体化监测监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

孟祥舟、陈思、徐进军、贺冰清、张洪艳、周怀龙、吴玉炜、黄靓、刘炎、龙惠芳、黄绍广、董为红、张晓颜、姜仙春、杨雪婷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地矿经济组

35

台风影响海洋环流机制及反向定强研究

复旦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王桂华、吴铃蔚、凌征、卢著敏、王辉赞、汪祥、刘磊、陈长霖

院士推荐

海洋组

36

海上无人系统关键技术、系统研发及其探测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海南大学

张卫东、刘若楠、王明伟、邹雪松、孙志坚、胡小波、陈昊、薛珊、黄飞、王丽琦、余甘、张俊锋、李华、唐浩、杜宝珠

上海交通大学

海洋组

37

“奋进号”兆瓦级模块化潮流能发电技术及示范应用

杭州林东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浙江舟山联合动能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舟山供电公司、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林黄丁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林东、朱福巍、姜芳、黄滨、陈历、田宏悦、苗晓南、李嘉、汪宇怀、何晓宇、毛杨杰、谢运林、陈超、吴晨昊、陈海波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海洋组

38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开采与立体监测技术及应用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海洋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圣蓝科技有限公司、磐索地勘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梁前勇、陆程、张旭辉、何川、胡钰、魏纳、王建龙、张剑波、吴学敏、王韧、冯东、何向阁、董一飞、李立、陈奇

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地质分会

海洋组

39

大深度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俞建成、谭智铎、於晓龙、王瑾、黄琰、王欢、徐洪周、王渊、康昊、肖宇阳、齐试航、王旭、史金波、王启家

院士推荐

海洋组

40

近海缺氧酸化生消机理及其协同监测关键技术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浙江大学

陈建芳、倪晓波、翟惟东、王保栋、周锋、王斌、王奎、李德望、江志兵、韦钦胜、纪焕红、赵化德、陈建裕、朱勇、黄大吉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太平洋组

41

海洋微生物及其活性物质在创新药物和生物农药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广东医科大学

鞠建华、胡江春、马俊英、潘华奇、李青连、田新朋、宋永相、胡晓敏、张华、赵学强、李春田、陈盈盈

广东海洋学会

太平洋组

42

面向新业态发展的地图快速审查国家级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陈会仙、杨蒙蒙、梁宇、朱大伟、刘杰、邹辉东、杨殿阁、孟庆昕、史雪静、温拓朴、郝虑远、王金月、张雨心、程晓茜、江昆

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

测绘组

43

黄河流域水资源“域-量-质”遥感综合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水利部信息中心、南方科技大学、黄河水文勘察测绘局、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

刘俊国、刘辉、卢善龙、刘文锴、李俊生、冯炼、付静、曹斌、陈曦东、孟杰、张志强、罗志远、姜丽光、张晓雷

河南省测绘学会

测绘组

44

高分辨率行星标准化遥感地质制图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武汉大学

康志忠、凌宗成、刘洋、刘斌、陈驰、胡腾、陈剑、吴兴、彭嫚、金昂、李彦、张江、廖伟骢、胡昊翔、徐箫剑

中国测绘学会深空探测遥感测绘工作委员会

测绘组

45

自然资源要素遥感智能解译一体化技术创新及重大工程应用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江苏星月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遥感院、浙江大学

张继贤、顾海燕、李海涛、杨懿、王淑娟、黄友菊、柴登峰、程滔、李磊、马伟、孙立坚、张鹤、谭相瑞、季顺海、农志铣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测绘组

46

城市时空信息精细感知与智能挖掘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南大学、湖南省第三测绘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南科技大学、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邓敏、唐建波、刘启亮、汤仲安、张明、何占军、石岩、杨学习、刘宝举、刘慧敏、杨文涛、黄金彩、谌恺祺、欧景雯、叶亚琴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测绘组

47

基于空间智能的黄河模拟器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

郑州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黄河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院

赫晓慧、李盼乐、乔梦佳、龚家国、程淅杰、王晓蕾、高亚军、刘佳嘉、陈梦婷、拓展翔、胡乔、马志瑾、耿庆玲、孙浩楠、李豪飞

河南省测绘学会

测绘组

48

复杂建造场景的空地多传感器协同感知互馈关键技术及应用

同济大学、中建东方装饰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元宇智数(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刘春、贾守军、邹勤、郭景、王兴兴、吴杭彬、厉彦一、邵晓航、班慧勇、艾克然木•艾克拜尔、王元清、易天琦、刘奔、詹骄、杨欢庆

中国测绘学会无人机创新工作委员会

测绘组

49

BDS/GNSS全频点高精度定位关键技术及国产装备研制

武汉大学、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

李星星、李昕、任晓东、张小红、吕翠仙、张正烜、冯绍权、袁勇强、张柯柯、李小龙、廖健驰、廖建平、孙骁、陆春意、王奇君

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测绘组

50

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观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长沙学院、西安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郭华东、王心源、陈富龙、骆磊、杨瑞霞、刘洁、甄静、唐韵玮、于丽君、张竹娴、李渊、张学宝、党安荣、霍斯佳、陈荣晋

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

测绘组

51

对地观测高光谱激光雷达关键技术及应用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安扬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龚威、史硕、吴德成、廖梅松、刘正军、刘东、陈一铭、王天行、杨健、杜霖、孙嘉、陈抗抗、李小路、斯林

院士推荐

测绘组

52

基于泛在信息的全球核心矢量要素智能提取与融合关键技术及应用

武汉大学、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东华理工大学

王艳东、龚健雅、吴晨琛、罗安、袁强强、胡翔云、刘波、张宏伟、林尚纬、王勇、詹总谦、向隆刚、徐胜华、万咏涛、邓跃进

院士推荐

测绘组

53

多源遥感协同的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长安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韩玲、李良志、王孝康、强建华、罗林涛、赵永华、韩磊、吴田军、李霞、王欢元、丁明涛、刘恩泽、丛铭、王晓峰、冯小华

长安大学

测绘组

54

干旱区城镇生态风险遥感智能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与应用

兰州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周亮、刘小平、张鸿辉、闫浩文、魏伟、杨树文、黄春林、郭泽呈、王旭峰、孙钦珂

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测绘组

55

城市人与自然耦合机制及生态格局优化技术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

欧阳志云、周伟奇、任玉芬、肖荣波、王效科、冼超凡、逯非、韩宝龙、钱雨果、苏芝敏、郑善文、龚诚、张红星、孙旭、苏泳娴

院士推荐

自然资源组

56

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理论、关键技术与多尺度应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陆大道、陈明星、马永欢、刘彦随、张文忠、樊杰、刘慧、王开泳、李蕾、张晓平、叶超、黄耿志、祝培甜、张华、蒋会平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

自然资源组

57

“三生”空间统筹优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山东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天津商业大学

江东、董金玮、付晶莹、郗富瑞、李佳硕、李宇、孙志刚、林刚、张珣、王亚欣、王娣、李之超、张海燕、刘茜、万玉钗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研究专业委员会

自然资源组

58

面向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水岸利用与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段学军、左玉强、宋春桥、梁双波、邹辉、王磊、曾思栋、刘平平、古小治、董林垚、潘继征、蔡永久、关保华、陈佩佩、胡碧霞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自然资源组

二等奖(101项)

59

大区域复杂场景国土利用卫星遥感智能解译关键技术与应用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北京国测星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尤淑撑、甘宇航、刘克、刘力荣、韩旭、刘爱霞、王忠武、杜磊、罗征宇、何芸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土地组

60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浙江大学、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

祁帆、吴次芳、袁弘、田春华、张晶、滕龙妹、尤凤、葛倩倩、赵景辉、柴祥君

中国土地学会规划分会

土地组

61

多尺度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态判别技术创建与应用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王晓莉、周振举、吴龙峰、刘东亚、邢旭东、柴志春、王忠、李欣哲、谢显军、陈立定

中国土地学会规划分会

土地组

62

中国收缩城市空间问题智能测度与规划应对关键技术及应用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龙瀛、张远景、吴康、刘艳军、周国磊、王月、鲍海君、佟瑶、田雪娇、郝奇

黑龙江省土地学会

土地组

63

山东省不动产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山东省国土空间数据和遥感技术研究院、浪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臻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财经大学

冯永玉、高洁、史辉、曲衍波、李军、李昕、高瑜、王燕、赵军、薛秀荣

山东土地学会

土地组

64

盐碱地垦造耕地优质耕层快速构建与定向培育技术及示范

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北京数慧时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丛海涛、陈为峰、刘晓丽、任延开、吕晓飞、贾玉珍、李青梅、刘天浩、董晓亮、李勇

山东土地学会

土地组

65

自然资源评价优化关键技术与湖南实践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湖南师范大学

麻战洪、项广鑫、彭佳捷、张伟娜、朱佩娟、吕焕哲、张林、唐铁、谭勇、易红超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土地组

66

耕地红线保护科普体系创新与传播实践

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地质博物馆

张超、郧文聚、汤怀志、黄威、王巍、杨磊、毛志红、陈克、耿竹南、侯崇智

中国土地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

土地组

67

城市化地区国土空间数智化规划与治理关键技术

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田莉、杨滔、林雨铭、来源、林文棋、范晨璟、郑筱津、冯长春、刘宛、于江浩

清华大学

土地组

68

不动产地籍调查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宿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武汉大学、江苏中天吉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农业大学、宿迁市规划测绘院有限公司

黄亮、曲歌、陈川南、王荣彬、黄志凌、陈贝贝、林瑞瑞、陈红兵、王俊、张露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土地组

69

中原地区耕地损毁多维度评价及高效修复技术应用

河南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院、河南省地质研究院、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河南省明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

潘元庆、邓炯、李万东、谷志云、王朝明、王新闯、任春太、冯新伟、陈秋计、潘小娜

河南省土地学会

土地组

70

空间类专项规划体系构建和数字化管理技术、方法与应用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

安诣彬、郭兆敏、王朝宇、徐小黎、杨立焜、王伟、吴俣璇、轩源、杨茜、梁家华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土地组

71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空间规划研究院、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龚健、李明、陈宇琛、李荆荆、杨建新、朱江洪、渠丽萍、叶菁、汪樱、高静

中国地质学会医学地质专业委员会

土地组

72

超大城市交通规划智慧决策支持关键技术及应用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

张天然、张逸、李健、杨超、王波、朱春节、叶昕、訾海波、宋少飞、彭继娴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土地组

73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动态探测-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中勘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尉建功、刘昌岭、郭磊、吴鹏、沙志彬、陆红锋、杨胜雄、吴婷婷、张伟、朱家正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地质矿产组

74

西台吉乃尔盐湖钾硼分离机制与高效提取

成都理工大学、青海中信国安锂业发展有限公司

曾英、于旭东、李陇岗、冯珊、何汪海、诸葛福瑜、秦佳政、张小龙、王晓磊、黄勇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矿产组

75

-地-井重磁及其梯度探测技术与矿产应用

吉林大学、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七研究所、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马国庆、孟兆海、胡雪平、孟庆发、周帅、李肖鹏、王泰涵、李晓晖、李丽丽

吉林大学

地质矿产组

76

多金属矿岩心钻探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北京天和众邦勘探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胡远彪、薛启龙、朱江龙、李鑫淼、沈立娜、李建华、何磊、陈晓君、刘海龙、高磊

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77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发与产业化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邓赛文、袁良经、黄俊杰、卓尚军、陶迪、麻硕、胡学强、于兆水、孙晓飞、江林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地质矿产组

78

地学科普多维创新体系构建及"三位一体"模式示范性应用成效

桂林理工大学

陈宏毅、夏志鹏、朱佳玲、张佳莉、王莹、谢兰芳、王葆华、刘希军、李学森、付伟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79

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标准化体系研究

青海省地质矿产测试应用中心、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

刘氘、石华、朱琳、杜作朋、赵玉卿、张明、李海明、张建民、张啟云

青海省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80

多尺度多要素地质遗迹协同调查评价技术体系与示范应用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山东省地质博物馆)、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

胡兆国、宋晓媚、吕兰颂、张修龙、王小玉、左晓敏、宋庆伟、韩瑶、张震、刘瑞峰

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

地质矿产组

81

三门峡盆地油气成藏理论创新及找矿突破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河南省地质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

张交东、刘旭锋、白忠凯、王丹丹、于伟、曾秋楠、高永进、何发岐、赵洪波、何东博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地质矿产组

82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壳精细结构与陆陆碰撞深部过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桂林理工大学

卢占武、郭晓玉、高锐、李文辉、李洪强、薛帅、王海燕、徐啸、黄兴富、王光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地质矿产组

83

元古宙中期华北克拉通构造古地理重建及其超大陆旋回意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吴怀春、苏文博、李怀坤、张世红、李海燕、赵汉卿、丁继凯、杨天水、相振群、陆松年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84

五大连池火山口湖沉积记录的晚第四纪环境演化

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

詹涛、周鑫、刘孝艳、孙春青、崔树昆、马永法

黑龙江省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85

鲁西重要矿产资源成矿理论创新与深部勘查实践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八地质大队(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

李大鹏、于学峰、朱伟、杨斌、张岩、张超、张英梅、耿科、梁吉坡、王兆鹏

山东省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86

中国北方中生代盆地与古环境-古气候-古生态研究创新与应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柳永清、旷红伟、彭楠、许欢、江小均、易治宇、朱志才、章朋、刘海、岑超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地质矿产组

87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及应用

西南石油大学、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油田分公司

张固澜、胡光辉、刘志伟、尤加春、林煜、王勤耕、张朝、苏建龙、梁国伟、李相文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质矿产组

88

新疆北部上古生界成烃成储成藏新认识及重大发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王金铎、张奎华、张关龙、王千军、任新成、曾治平、王建伟、于洪洲、郭瑞超、武向峰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89

油气共伴生氦气和卤水资源成藏成矿机制与技术创新及应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申宝剑、陈新军、苑坤、包书景、罗兵、高波、方欣欣、李倩文、杨磊磊、刘曾勤

中国地质学会非常规油气地质专业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90

高温高压高含硫气藏储层硫沉积预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胡景宏、张广东、张园、石志良、刘长松、姜淑霞、李治平、莫超平、李玉丹、彭松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

地质矿产组

91

非常规油气储层裂缝成因机制与甜点评价及规模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都理工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丁文龙、郝世彦、刘敬寿、康志宏、周新桂、张冰、何建华、尹帅、肖子亢、李云涛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92

东海深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技术创新与规模油气发现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

蒋一鸣、李宁、李键、梁杰、宋鹏、刘建斌、常吟善、秦德文、张兰、秦兰芝

上海市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93

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关键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上海亚新城市建设有限公司

黄坚、王小清、肖锐、才文韬、寇利、王洋、孔彦龙、王晓阳、孙婉、王浩

上海市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94

长江经济带环境地质调查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姜月华、周权平、陈立德、倪化勇、程和琴、雷明堂、葛伟亚、马腾、施斌、朱志敏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95

复杂艰险山区交通干线崩塌滚石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山地环安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唐铁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王东坡、向波、闫帅星、毕钰璋、蒋永林、陈辉、巨袁臻、李明清、刘彦辉、邬凯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矿产组

96

天津市水热型地热回灌与监测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

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江大学

胥博文、阮传侠、沈健、段焕春、闫佳贤、李淼清、张薇、张乐、王向阳、刘斐

天津市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97

陆地资源生态系统空天地网智慧观测及监测预警体系和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西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刘晓煌、刘玖芬、李鹏、刘润、祝萍、雒新萍、杨斌、李福杰、高天胜、窦文骏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地质矿产组

98

地下水同震响应与前兆识别理论技术创新及重大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云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王广才、史浙明、付虹、晏锐、孙小龙、刘春国、刘高川、胡小静、廖福、苏小茹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99

地质灾害链智能预测预警及应急处置智慧防控关键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陕西富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郭海湘、窦杰、王贤敏、石咏、马俊伟、王德运、侯俊东、吴阳、柯小玲、杨钰莹

中国地质学会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分会

地质矿产组

100

北京超大城市地面沉降防控关键技术及重大工程应用

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

雷坤超、宫辉力、赵龙、罗勇、王海刚、陈蓓蓓、黄振芳、田芳、董殿伟、杨卓

北京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101

京津冀典型地区深部地热资源探测监测科技创新与找热突破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省地热资源开发研究所)、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

李胜涛、贾小丰、郝文杰、龙慧、宋志彬、杨忠彦、姚亚辉、张秋霞、齐恭、刘东林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地质矿产组

102

高温地热高效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德州联合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大学

段隆臣、蔺文静、刘峰、谭现锋、石玉江、郭明义、赵长亮、贾延军、谭松成、缑艳红

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103

首都生态屏障区生态地质调查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大队(河北省水源涵养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

殷志强、卫晓锋、马荣、彭令、邵海、李霞、郝爱兵、王瑞丰、贾红娟、刘文波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地质矿产组

104

气候变化驱动的地下水-土壤-作物水氮循环机理与农田调控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侯立柱、韩鹏飞、胡克林、万力、王旭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质矿产组

105

城市地下空间全要素探测与全资源评价关键技术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

程光华、刘修国、赵牧华、花卫华、师学明、苏晶文、杨洋、杨志强、蔡盛、王睿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地质矿产组

106

高陡岩质滑坡时效变形机理与智能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重庆大学、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华地资环科技有限公司

谢强、陈柏林、刘朋飞、彭海游、田大浪、黄帅、陈思、秦代伦、傅翔、张沛喆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质矿产组

107

矿业权区块出让技术体系重构与找矿突破应用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曾凌云、罗小利、杨再兴、邓国平、隗含涛、史瑾瑾、李德龙、张博、吕建伟、杨艳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

地矿经济组

108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山东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国土资源研究中心(江苏省土地开发征用事务所)、中咨集团生态技术研究所(北京)有限公司

石吉金、李兆宜、苏子龙、张林波、贾文龙、徐子蒙、金志丰、吴裕鹏、张卫民、郭妍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地矿经济组

109

复杂山地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监测技术创新与应用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市地质调查院、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重庆华地资环科技有限公司

栾进华、李佳男、冯永、张瑞刚、潘勇卓、郑大东、许廷发、董毅、谢洪斌、吴国代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

地矿经济组

110

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权统一管理框架设计与关键技术应用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

陈静、李广泳、李华、李美玉、范振林、曹庭语、沈舒、赵晓宇、许憬秋、刘臻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

地矿经济组

111

能源资源供应风险与治理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杨宗喜、闫晶晶、郑人瑞、唐金荣、李鹏远、沙景华、周平、金玺、陈军元、商朋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

地矿经济组

112

上海市地面塌陷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上海航鼎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陈敏、胡群芳、汪枫、高顺喜、蔡剑韬、何铁、王水强、孙斌、毛欣荣、曾四平

上海市地质学会

地矿经济组

113

中国海洋再分析(CORA)全球2.0版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大学、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海洋大学

付红丽、李威、吴新荣、但博、张连新、张寅权、李云、于华明、白志鹏、刘厂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海洋组

114

高性能无人艇浅水地形测量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山东科技大学、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董超、郑兵、陈焱琨、邓锐、戴诗陆、彭东东、张晋升、黄坚、何西、罗宇

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

海洋组

115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海洋领域应用研究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刘大海、王春娟、丁德文、段晓峰、张潇娴、于莹、王永刚、邢文秀、吕承训、池源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组

116

全球首制21万吨级双燃料纽卡斯尔型散货船研制及产业化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卢华、蒯晶晶、郭勇、张启鹏、李芝忠、周熲、郭世玺、孙宇、赵林、王怡

中国海洋学会大洋深潜分会

海洋组

117

系列化海气界面观测技术研发与规模化应用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减灾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92859部队、河海大学

王斌、党超群、李亚文、彭伟、陈朝晖、姜民、孙东波、吴宝勤、宋翔洲、胡锦国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海洋组

118

海洋可控震源关键技术与应用

吉林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

孙锋、邢雪峰、龙云、李绪深、吴永鹏、高嘉阳、郭浩轩、郑建彬、刘洋、孙月成

吉林大学

海洋组

119

北冰洋快速气候变化现象、机理与预测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舒启、乔方利、杨清华、吴统文、宋亚娟、宋振亚、闵超、房永杰、王世柱、鲍颖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组

120

大型邮轮薄板总段建造关键工艺研究及应用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陈小雨、刘建峰、张海甬、练兆华、徐占勇、张理燕、叶飞、孙建志、黄忠斌、王虎

中国海洋学会大洋深潜分会

海洋组

121

极端海洋环境条件下海洋与海岸工程设防标准确定的关键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大海洋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南京水科院瑞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刘桂林、王莉萍、宋时春、曹宏生、熊丛博、季陶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组

122

南黄海重要海水经济贝类良种高效繁养技术创新与应用

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连云港海浪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董志国、牛东红、吉红九、吴杨平、葛红星、李晓英、赵永超、柳梅梅、陈义华、尼倩

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测绘研究分会

太平洋组

123

海域立体设权理论、方法及应用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浙江省海洋科学院、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南海海域海岛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院

岳奇、王鹏、胡恒、吴姗姗、曹庆先、李彦平、马华栋、岳羲和、鄂俊、刘亮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太平洋组

124

冷藏对虾品质劣变靶向控制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湛江港洋水产有限公司、渔仁堂生物科技(湛江)有限公司、广东恒兴食品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徐德峰、谢晶、邓尚贵、李彩虹、王雅玲、冼上华、吕刚、陈升

广东海洋大学

太平洋组

125

地表浅层法确定大地水准面关键技术及应用

武汉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申文斌、谢友超、韩建成、张文颖、潘元进、李进、张国庆、过家春、张腾旭、栾威

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测绘组

126

国土空间全业务链条数智化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中心、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大学

张治清、曾航、黎韶光、王陆潇、周宏文、胡源、张旭、周尚波、陈静、刘冰游

重庆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测绘组

127

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工程化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地理信息制图院

杜晓、陈利军、彭舒、周琦、张俊辉、郑义、周平、郭婧、刘小强、阳俊

全国地理信息标委会

测绘组

128

红树林蓝碳遥感智能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

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北京数字绿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付迎春、郭庆华、罗孝文、赵耀龙、徐天、原峰、丁浒、刘亦书、李守军、余博斌

广东省测绘学会

测绘组

129

室内外实景建模国产技术装备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远见知行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智觉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绘见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都师范大学、云基智慧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天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魏占营、艾海滨、朱元彪、刘洋、王庆栋、孙钰珊、杨东辉、许烈平、许梦兵、刘国辉

中国测绘学会实景三维工作委员会

测绘组

130

地上地下空间智能建模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浙江煤炭地质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黄冈师范学院、武汉商学院、河北省第二测绘院

徐永洋、吴亮、项谦和、冯斌、杨族桥、谢雪景、胡安娜、李汉光、徐江龙、伍魏超

中国地质学会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分会

测绘组

131

城市国土空间智能感知与决策支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广东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武汉大学、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王浩、宁晓刚、吴赛男、匡文慧、陶舒、戴昭鑫、薛鹏、蔡博文、曹银璇、杜军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测绘组

132

复杂艰险环境铁路实景三维智能勘察关键技术与应用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纵横大鹏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铁道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胥海燕、梅熙、聂良涛、蒲浩、李维炼、周松涛、吴柯、张潮波、周玉辉、张勇

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

测绘组

133

“直播地球”概念验证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首都师范大学、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图高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钟若飞、周春平、杨灿坤、李小娟、李清扬、杜鑫、杨卫军、廖通逵、孟冠嘉、张可

院士推荐

测绘组

134

超大城市国土与生态空间数字底座和多源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上海市测绘院、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张弘、谭琨、伍江、王雪、潘琛、王跃明、尹玉廷、叶文娟、林木棵、李成仁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测绘组

135

流域多尺度水利空间要素智能感知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武汉大学、浙江信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水利部信息中心、三峡大学、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工业学院

张文、董婷、白珏莹、马洋洋、付建德、杨燈、孟诣卓、雍熙、柳玮玮、胡顺涛

武汉大学

测绘组

136

高分卫星遥感民航机场净空要素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李郁、秦昆、王旭辉、刘坤、卢宾宾、许玉斌、赵伶俐、许凯、郭婧、靳琴芳

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

测绘组

137

基于国产化AI芯片的星载高性能智能计算平台研制

珠海航宇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欧比特卫星大数据有限公司

颜军、颜志宇、龚永红、吴佳奇、董文岳、蒋晓华、邓剑文、李先怡、代威威、张强

中国测绘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

测绘组

138

基于实景三维的国土空间智能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深圳大学、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中心、深圳市壹平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郑州轻工业大学、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陈学业、李晓明、聂可、王华、鲍江军、谢林甫、赵军、孙语晴、闫攀、杨盈、

深圳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测绘组

139

空天地协同的铁路外部环境智能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安徽上铁地方铁路开发有限公司

甘俊、赵海、周文明、宋国策、赵振洋、吕志勇、李平苍、王大刚、罗卿莉、唐建章

天津市测绘学会

测绘组

140

急难险铁路工程实景三维数智建养技术体系创新及应用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重庆测绘院、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中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天际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方杨、邓非、谢显龙、易炼、卢金涛、段文华、程瑾、郭平、宋彩虹、何勇辉

自然资源部重庆测绘院

测绘组

141

复杂水域地形演变多要素快速精确测定关键技术及应用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江苏省测绘工程院、上海祥阳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吴敬文、孙振勇、李晓华、郑亚慧、薛剑锋、程瑶、杨柳、方位达、胥洪川、王露

中国测绘学会对地观测工作委员会

测绘组

142

库区地质灾害状态智能感知与风险精准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大学、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重庆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陈立川、仉文岗、康燕飞、唐菲菲、梁丹、谭淋耘、王鲁琦、杜娟、江君、陈斌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测绘组

143

多模态地质数据的融合建模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山东省地质测绘院、山东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北京超维创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刘同文、曹发伟、邢华桥、于广婷、杨帆、潘懋、高腾飞、刘斌、仇培元、牛冲

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测绘组

144

时空信息赋能的超大城市国土空间安全韧性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英大长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金华浙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友四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学

胡腾云、张晓东、庄胤、韩雪原、李雪草、张蒙、路林、钤贤军、关征、王夏薇

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

测绘组

145

新型地理计算支撑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

清华大学、中国地图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深圳大学、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

武廷海、周文生、倪锋、陈平、张能、吴永兴、杨晓春、张翼然、王梅红、叶亚乐

清华大学

测绘组

146

智能汽车基础地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

董明、刘永轩、刘艺、马小龙、孙宁、米晓新、范淼、崔扬、吴飞、黄斯曼

北京测绘学会

测绘组

147

地理信息和遥感八项国际标准研究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福州大学、深圳大学

刘若梅、郭建坤、白玉琪、毕建涛、李芳芳、邵远征、王振占、余劲松弟、高文秀、徐曦煜

全国地理信息标委会

测绘组

148

山地国土空间规划数据治理与赋能应用关键技术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南大学、重庆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

陈翰新、李月臣、王芳、何波、向煜、冷炳荣、黄芸璟、王英、汪朝霞、李继珍

重庆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测绘组

149

月球与火星探测的时空基准和精密定位关键技术及应用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浙江航天润博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大学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网络空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魏二虎、刘经南、严韦、李雪川、李金岭、鄢建国 、王正涛、张帅、张冠军 、谷洪业

武汉大学

测绘组

150

星载北斗高精度空间测量与精密定轨技术装备及重大工程应用

武汉大学、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李敏、王猛、赵齐乐、蒋科材、李文文、刘迎娜、慕仁海、李向宇、高柯夫、张万威

中国测绘学会位置服务工作委员会

测绘组

151

空间碎片与月球激光测距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李语强、李祝莲、翟东升、伏红林、张海涛、汤儒峰、李荣旺、皮晓宇、熊耀恒、周钰

中国测绘学会深空探测遥感测绘工作委员会

测绘组

152

基于大规模铁塔视频的智能感知与高精度空间定位关键技术与应用

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武汉大学、湘潭大学、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金拓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

唐芝青、文志军、刘海飞、谢优平、王中元、刘进、贺江江、王培玉、林琼琼、王显奇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测绘组

153

跨域数据与知识协同的地表要素智能解译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地理信息工程院

孟瑜、王福涛、邓毓弸、杨丽娜、姚晓闯、汪潇、张正、席智浩、李兴、袁如金

中国测绘学会深空探测遥感测绘工作委员会

测绘组

154

高密度城市三维生态空间服务功能及格局优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北京大学、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彭建、岳隽、刘珍环、吴健生、陈小祥、王晗、陈君丽、姜虹、唐文魁、徐雅莉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自然资源组

155

干旱海陆传播全过程智能感知与水资源孪生调控技术及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师范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信息中心、武昌首义学院

张翔、顾西辉、张强、陈述、曾江源、王立刚、王鹏、管延松、张晓琦、孔冬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自然资源组

156

西南山区国土空间要素耦合、功能表征及优化技术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

彭立、邓伟、赵宇鸾、张继飞、陈田田、刘颖、张少尧、张昊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山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

自然资源组

157

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质提升机制与技术示范

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台州学院、绵阳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吴福忠、倪祥银、谭波、曹瑞、岳楷、吴庆贵、常晨晖、钟小剑、杨万勤、杨玉盛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森林资源专业委员会

自然资源组

158

景观城市化监测模拟及其对生态系统碳价值的影响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何春阳、史培军、于德永、刘志锋、姜璐、王文颖、黄庆旭、陈克龙、周涛、毛旭锋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

自然资源组

159

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粤港澳大湾区典型湿地遥感监测评估技术及应用

广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广东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吴志峰、蒋卫国、曹峥、张鸿生、张棋斐、凌子燕、黄晓峻、解学通、贾凯、罗伟玲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

自然资源组


二、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找矿奖)(共14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推荐单位

专业评审组

一等奖(5项)

1

扬子板块西缘稀散金属和铅锌耦合成矿机制与找矿突破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云南大学、长江大学、贵州省地矿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昆明理工大学

张长青、周家喜、吴越、罗开、田亚江、刘益、张亚辉、刘欢、余杰、徐阳东、孙涛、周祖虎、段登飞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2

柴达木盆地马海深层含钾卤水勘查理论技术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青海省地质调查局、青海省第七地质勘查院、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潘彤、拜红奎、侯献华、李东生、张晓冬、韩光、郑振华、刘久波、李建均、路亮、汪青川、姜兴州、补海义、李成福、李龙

青海省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3

喀斯特型铝土矿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云南省有色地质局、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河南省第六地质大队有限公司、河南省第一地质大队有限公司、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五地质大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庆飞、邓军、赵军、李中明、崔银亮、杨明坤、杨淑娟、李建业、黄志强、余文超、钟庄华、陈磊、侯旭勤、徐恒、祖正江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4

苏北盆地低有机质丰度复杂断块页岩油绿色效益勘探开发理论技术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段宏亮、潘继平、刘小平、朱相羽、钱诗友、于雯泉、仇永峰、孙雅雄、黄晓凯、郭廷超、刘世丽、窦正道、夏连军、廖文婷、杨艳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5

蜀南气矿复杂断控储层预测技术与重大突破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物探研究院、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李海、李明国、李成海、徐云贵、刘宏、刘治成、周小军、李勇、耿超、刘田、江林、李金芝、杜秋定、刘嘉伟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质矿产组

二等奖(9项)

6

深海水道储层构型关键理论技术创新及重大成效

西南石油大学、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赵晓明、米立军、杨莉、李发有、葛家旺、张文彪、曹树春、齐昆、王红平、沈海超

四川省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7

华北克拉通富铁矿成矿理论创新与鲁中找矿重大突破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山东省地质调查院、鲁中矿业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张保涛、汪云、孙振波、侯建华、邢强、侯通、韩智昕、杜利明、赵晓博、徐建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

地质矿产组

8

青海省曲麻莱县大场地区金矿找矿突破与示范应用

青海省第五地质勘查院

李世金、张全成、侯振广、张元、李春斌、于燕林、王永德、祁焕青、石玉莲、高永旺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

地质矿产组

9

山东省莱州-招远整装勘查区金矿潜力评价及招贤矿区深部找矿突破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河北地质大学

孙斌、宋明春、李秀章、张文、王英鹏、祝培刚、于晓卫、王巧云、李杰、董学

山东省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10

河南省栾川县冷水—赤土店钼钨多金属矿深部找矿

河南省地质研究院

韩江伟、云辉、何玉良、胡红雷、张伟、杜保峰、郭波、张荣臻、谭和勇、朱红运

河南省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11

贵州西南部金矿勘查与找矿重大突破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五地质大队

杨成富、何金坪、王泽鹏、赵平、张兵强、陈发恩、李俊海、何彦南、徐良易、李应辉

贵州省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12

广西武宣-象州地区多金属矿集区找矿突破与资源高效开发技术创新

广西中金岭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来宾金石矿业有限公司

幸福生、汤静如、李小元、庞运权、刘星、钟伟智、方科、岑家文、卢甘露、安鹏鑫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地质矿产组

13

山东省稀土矿资源潜力评价及找矿突破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大队(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刘传朋、刘琰、尚振、支成龙、安茂国、马龙、尉鹏飞、张伟、陈怀鑫、马钊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14

矿田构造调查方法理论创新与桂西锡锑矿找矿重大突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广西二一五地质队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南丹县南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肖昌浩、闭忠敏、王新宇、吴祥珂、张文高、刘伯胜、黄国军、赵品忠、刘向冲、袁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地质矿产组

 
  三、自然资源青年科技奖(共50项)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推荐单位

专业评审组

1

生态脆弱露天矿区土壤-植被系统修复与适应性调控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曹银贵

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土地组

2

高密度城市国土空间优化模拟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深圳大学

洪武扬

广东省土地学会

土地组

3

融合谱学机理和地学知识的土壤信息“测与绘”关键技术及应用

武汉大学

陈奕云

武汉大学

土地组

4

综合信息智能矿产预测关键技术创新及示范应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李楠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5

战略性矿产遥感探测新技术及应用示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代晶晶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地质矿产组

6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富铁矿矿床模型与找矿方向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李立兴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地质矿产组

7

1∶5万矿产地质调查理论方法创新与应用示范—基于冀西北金矿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甄世民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

地质矿产组

8

西藏拉萨地块新元古代-寒武纪多期构造事件与古地理重建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胡培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地质矿产组

9

增生造山带构造-岩浆作用与陆内演化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尹继元

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10

页岩气储层微观结构及其控气效应

中国矿业大学

陈尚斌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11

煤矿隐蔽地质异常体三维地震精细智能探测技术与装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邹冠贵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12

北方典型岩溶地下水系统理论技术创新及应用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山东大学、济南大学

刘治政

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13

煤炭资源高精度综合勘查关键技术及应用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

黄兴龙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14

新疆典型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控关键技术

新疆大学

张紫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地质矿产组

15

深部地质钻探高性能钻杆柱技术及应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梁健

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16

深海钴镍稀土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机制和找矿应用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任江波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地质矿产组

17

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阿拉善构造边界带岩石圈俯冲与高原扩展

中国地质科学院

叶卓

院士推荐

地质矿产组

18

储层微观岩石物理表征与多相流体流动模拟技术及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蔡建超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19

极端地质环境下岩体工程时效变形破坏理论

成都理工大学、广西大学、江西理工大学

陈国庆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矿产组

20

大陆碰撞深部过程与斑岩成矿系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许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质矿产组

21

金属矿山地下水害防治与协同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韩贵雷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质矿产组

22

湖南三稀资源综合研究及勘查示范

湖南省地质调查所

文春华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地质矿产组

23

绿色生态下矿山智能开采能量耗散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辽宁科技大学

徐振洋

辽宁省地质学会

地质矿产组

24

深水钻井管柱力学与工程设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

王宴滨

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

地质矿产组

25

非常规油气复合增效压裂增产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由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质矿产组

26

我国管辖海域首批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科技创新与示范引领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梅西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地质矿产组

27

海外关键矿产投资风险评估与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张伟波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

地矿经济组

28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优化与实践应用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毕云龙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地矿经济组

29

耕地生态保护与补偿技术方法创新及应用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周伟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地矿经济组

30

自然资源标准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标准制定及应用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赵祺彬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地矿经济组

31

自然资源资产统计体系研发及应用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李娜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

地矿经济组

32

滨海蓝碳减污增汇机理及关键技术与应用

浙江大学

肖溪

浙江大学

太平洋组

33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波浪载荷预报软件研发及应用

哈尔滨工程大学

孙士丽

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工程分会

太平洋组

34

经济沼虾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绿色养殖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上海海洋大学

孙盛明

上海海洋大学

太平洋组

35

夜光遥感数据处理与挖掘关键技术

武汉大学

李熙

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

测绘组

36

智能北斗滑坡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与应用

长安大学

黄观文

长安大学

测绘组

37

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分析与模拟优化研究

南京大学

张姗琪

院士推荐

测绘组

38

面向国土空间调查监测的地物要素遥感智能提取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南大学

陈杰

中国测绘学会智能化测绘工作委员会

测绘组

39

多模态遥感图像配准与融合理论、方法及应用

西南交通大学、北京清影机器视觉技术有限性公司、北京理工大学、中科星图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信阳师范学院、成都智遥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叶沅鑫

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测绘组

40

土地资源多场景遥感监测与生态安全时空动态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山东省地质测绘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何孟桥

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测绘组

41

超大城市地理实体建模与智能构建关键技术及应用

上海市测绘院、武汉大学、北京山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刘一宁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测绘组

42

室内外多源传感器融合无缝定位技术及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

李增科

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

测绘组

43

基于CORS网的多源大地测量协同监测理论方法及应用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王伟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测绘组

44

高光谱遥感影像智能解译关键技术及应用

深圳大学

贾森

深圳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测绘组

45

海洋水色卫星定量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

陈军

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测绘组

46

西北干旱区乡村地域系统多维耦合机理与韧性调控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马利邦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

自然资源组

47

数据驱动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

陕西师范大学

黄晓燕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自然资源组

48

城市高分辨率建成环境存量与二次资源评价方法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

北京大学

刘刚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流动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

自然资源组

49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张寒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

自然资源组

50

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品质提升与资源配置优化关键技术

华南理工大学

魏宗财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自然资源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