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IEC TS 62565—5—3:2025)正式发布。该国际标准是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领域首项国际标准,将为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规范指引。
近年来,伴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然而,其对电池能量密度有着严格的要求,硅基负极材料凭借其理论比容量超过传统石墨材料十倍以上的显著优势,成为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核心解决方案。
根据行业数据,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量为216万吨,中国作为该材料最大的生产国,全球市场占有率达98.5%。其中,以硅基负极材料为代表的新型负极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且随着电池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硅基负极材料的需求将持续提升。
据预测,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该国际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生产提供指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速全球材料研发、电池生产、终端应用等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衔接与融合发展。
据悉,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近三分之二,在国内新车销量中占比达40.9%。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1.2%,4月单月零售渗透率更是回升至51.5%,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高达73%。从2020—2024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达58.2%,动力电池成本年均下降9.5%,市场化驱动力量已占据主导。
通过这一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全球在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方面将有更加明确的指导和参考,有助于推动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新型储能行业的蓬勃发展。
素材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