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加快培育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7月3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产出一批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落地转化30以上个核心技术及创新产品;持续丰富医药健康领域多元应用场景,助力不少于20个创新药械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加速推进不少于10个场景应用;构建技术自主可控、产业协同创新、风险有效防控的创新生态体系,引育不少于100名高水平专业人才,形成2-3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
《行动计划》从前沿研究、数据基础、场景建设、产业生态等4个维度部署了15项重点任务。
推动基础研究突破,引领前沿科技创新
依托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研究适用生命科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算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揭示生命本质规律、致病机制的新方法、新工具,突破人工智能虚拟细胞、医学数字孪生、DNA存储等技术,加速生命科学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创新。探索认知智能、类脑智能、超级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研发自主可控的分子、细胞、器官/系统等多尺度生物医药基础模型。
加速数据汇聚流通,夯实研发应用基础
加快北京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学数据标注能力提升,建设一批面向行业级应用的公共数据集;完善医药健康数据分类、标注标准质量评定、价值评估等标准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医疗健康数据的交易和流通。
推进深度赋能应用,加速产业创新变革
不断深化“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应用场景,以需求为导向支持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并推进成熟产品应用,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药产业、中医药、医疗服务、医学科教、医疗健康保险、公共卫生、监管科学等多个领域,加速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变革。支持医药研发、生产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建设智能化实验室等新型服务平台。提升高端影像设备、手术
机器人等医疗设备智能化水平。推动医药生产企业数智化转型,推进垂类模型和智能体在药械研发生产、经营管理、质量控制和流通追溯等环节应用,打造智能工厂等应用标杆。
培育产业发展生态,提升开放创新水平
构建符合人工智能技术特性和监管需求的技术标准、技术验证与评价方法、质量评价体系等,建设创新孵化加速平台,加大创新主体引育,开展创新交流合作,进一步培育创新发展生态。
《行动计划》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下一步,北京各有关部门将落实好《行动计划》有关举措,依法依规扎实开展行动,进一步将北京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高地。
素材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